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2023非上市寿险公司经营全貌:34家经营恶化,多亏了200亿

时间:02-02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32

2023非上市寿险公司经营全貌:34家经营恶化,多亏了200亿

文|杜一凡 编|半梳和开年时的火热相比,纵览非上市寿险公司的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结果似乎并没有岁初年中想象般的悲观,甚至还有着丝丝窃喜。行业保费取得两位数增长,总资产增长,代理人同比仅减少不到20%,11月人力甚至一度出现环比正增长……更大的惊喜还有四季度的投资收益,着实令太多公司狠狠的喘了一口气,一扫前三季的“纠结”,实现了从大亏到减亏、微亏乃至微利的悲喜两重天。回到现实的经营,虽然凭借3.5%产品炒停售令太多企业经营数据全线飘红,多口径下2023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达十个百分点;银保期交保费也迅猛增长,但渠道高费差损也终是浮出水面。根据《今日保》的统计,发布四季报的60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合计亏损还是超过百亿——140亿。考虑到多家问题公司并未披露四季报,和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对人身险行业的压力,尤其是对过去精算假设乐观的企业而言,这一数字或将进一步扩大。这一点在偿付能力和净资产两个致命数据面前表现得最为明显,承压和减少者并不在少数。伴随各家险企陆续发布2023年四季报,也到了全年经营画像具象化的时刻。这一年到底如何?曾经的行业担忧,是否真的油然而解?对更为谨慎的2024年又有着怎样的启迪?1-Insurance Today-保费双位数增长的背后13家负增长,代理人数量逼近拐点2023年全年数据早已出炉,各家公司的保费收入靠着二季度尾巴和三季度开头的那一波猛冲,保费收入再上平台。多个数据源均表明2023年是“大胜”的一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按可比口径,2023年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5379亿元,同比+10.25%,较+2.78%的前值大幅提升。从另一份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人身险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超37000亿元,同比增长10.00%,增速基本恢复到2019年水平。根据已披露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公司、披露了保费数据的上市公司来看,72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076.35亿元,同比+8.24%。其中8家保费破千亿。值得关注的是,还有31家公司的保费增速在3.5%产品炒停售“大好形势”加持下仍未能跑赢市场增速(+10.25%),且有13家公司出现了负增长。这种情况,可以用产品结构调整、期交转型和前瞻性市场布局,来解释?此外,结合“全行业总保费收入约37000亿元”和“上述72家公司保费收入30076.35亿元”可以推断,包含瑞众、中汇、大家、海港等,及跟这些公司画风不太一致的友邦等尚未披露或不披露相关保费收入数据的16家公司,2023年合计实现保费收入约7000亿元左右,同比或达+12%左右,超出市场水平。从新单看,2023年全行业实现新单保费超12000亿元,同比增速超16%,一扫过往几年的增长阴霾。从各渠道看,2023年中介渠道新单保费增速较快。事实上中介自2021年以来就一直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速。不过我们拉长时间来看,也看到中介作为个险和银保之后的“新生代”渠道,也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也就是说渠道看起来很“硬”,但同时也很“脆”。再考虑到“报行合一”监管逻辑,2024年的中介渠道到底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到还真有点不好讲。同样不好讲的,还有个险代理人的“底”。尽管在“开门红”增员背景下,2023年11月代理人数量出现了微弱的环比正增长,但12月又迅速地掉头往下,月度环比到底还是没有稳住。2023年末,行业代理人数量已快跌破280万人大关,较一年前的340万人同比-19.5%。不过好消息是,下滑速度已全面放缓,经过这么多年的所谓清虚,现在存量代理人依然趋于稳定,再结合险企们纷纷宣扬的自身代理人产能大幅提高,或许已经到了代理人转型成效愈发显著的时刻。280万人的队伍,显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有着真正的战斗力。根据市场观察,一些个险见长的保险公司一线城市队伍活动率已达30%上下,即便不以个险见长的公司队伍活动率也可达到10%的水平。特别是在增员端,已经形成“招募高质量合适的人”这种共识,并纷纷重点瞄向了“大厂”“全职太太”等优质人群。如通过星座、八字、易经、灵修等特定人群圈层,不断丰富增员与新客经场景,增进增员对象对公司、对行业的认同。这,显然都是2023年的一重变化。2-Insurance Today-翻红的2023年投资收益神奇的四季度拯救了全年业绩2023年的投资收益,到底怎么样?作为国内人身险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利差, 2023年颇令行业揪心。从披露相关数据的61家公司看:先看2023年投资收益率中位数——3.62%,较2022年的4.09%下降仅约0.47个百分点。其中,只有3家公司投资收益率为负数,38家公司2023年投资收益率水平较2022年有所下降,4家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再看61家公司投资收益率可“打平”3.5%者——多达32家公司,较2022年减少7家;可“打平”5%投资假设者4家,较2022年减少6家。综合收益方面,则与投资收益截然不同。纵然综合投资收益率中位数——3.79%,与投资收益率相差不远,但2022年中位数仅为1.88%,提升1.91个百分点;和2022年相比,更是仅有3家公司出现下降,和投资收益率超6成下降的局面完全不同。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公司的两个收益率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这可能和投资资产的会计计量方式变更有一定的关系。还可以看出,第四季度最后几天的行情一定程度的为2023年带去一抹暖意。这一点通过四季度利润与全年利润的占比可以看出,相当部分的公司四季度有着较高的利润占比和减亏贡献。尤其是身处盈亏平衡线的公司,这一点更为重要。2023年新增设的披露信息指标——近三年的投资收益率或许能说明更多问题。其间,居前列者多为中小公司,这和其盘子较小、经营周期较短有一定的关系。反观市场上长期表现较为稳健的公司,投资收益率多集中在5%左右,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很稳。当然,这并非说收益率不重要,但作为长期投资的寿险公司非基金公司,做的是长期的生意,不是短期的波段,是要穿越周期,而不是“停”在周期里。3-Insurance Today-一张多亏185亿的经营试卷一众好学生登陆亏损榜前十从偿付能力报告的观察可以看到,负债端面临未来的压力,投资端面临当下的压力,集中释放到利润表现。看罢60家披露净利润情况,不仅未能让人眼前一亮,反而心中一凉。敲完“Sum()”函数,-142.35亿元的数字,赫然呈现。这与2022年相比,多亏185.1亿元。其中,34家公司净利润较2022年有所恶化。35家亏损的公司一共亏损327.11亿元,几乎较2022年的-166.66亿元翻一番。其中,26家公司连续两年亏损,13家亏损超5亿元,更有6家亏损达10位数的量级。从一些评级机构的跟踪报告中发现,个别公司由于踩雷地产非标品,仍有数十亿元的风险敞口,这62家公司的亏损金额可能还会拉大。事实上,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亏损情况可能在所难免,大多数中小公司成立时间短、经验与积累有限,在长期主义经营中,个别年份的亏损当属正常。尤其是750国债曲线走势,影响颇大。反观盈利者,并不少,25家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184.75亿元,较2022年的209.35亿元下降24.6亿元。其中约137.43亿元由泰康“独家赞助”,去掉泰康,其余24家公司仍盈利了47.32亿元。芸芸亏损者中,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成立时间甚久的老牌险企,甚至是经营业绩皆不错的企业纷纷出现在亏损榜单中,且亏损数额颇大。除了百亿级亏损的中邮人寿,42亿的建信人寿这两家银行系险企,还有华泰人寿、泰康养老、中信保诚等皆是颇有口碑的险企,特别是后两者盈利能力一直不错。如中信保诚2021年尚有着28.2亿的净利润,2022年也还有着11.75亿元的净利润,2023年则是亏损8.27亿元,一正一副之间少了20亿。同样的泰康养老也是如此,从10.75的净利润到9.75的亏损,一正一副之间少了20.5亿。试想,如果不是第四季度最后几天A股的努力,这一数字恐怕还将扩大。4-Insurance Today-总资产净资产“跷跷板”明显四成公司净资产缩水,又见资不抵债者从60家公司的数据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23年约有25家公司净资产同比下降,瑞华健康领走本轮“资不抵债”奖牌。和往常一样,净资产缩水的多为中小公司,15家公司缩水超20%,两家超70%,可谓从L码直接缩成童装。有意思的是,部分公司净资产缩水的同时,总资产却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5家净资产下降的公司中,24家公司的总资产都实现正增长。净资产的下降,往往意味着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如经营不善、盈利能力下降,事关企业经营的稳健性。下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亏损的扩大。上述表格,已经说了表内公司净资产减少的原因,也找到了偿付能力承压的注脚。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总资产的增长体现的是负债端炒停售下保费的繁荣,净资产的缩水则是受到投资端的冲击,加之部分公司可能正在为曾经乐观的假设埋单。如果继续下去,更多的公司将面临偿付能力的考验。5-Insurance Today-5家AAA均为老牌合资公司并有4×C+2×D=6家不达标从62家公司披露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综合评级看,18家公司为A类,其中5家为AAA:分别为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中荷人寿、恒安标准、同方全球,均为老牌合资公司。“稳而美”是此类公司的特点,实际上也是保险公司的必然要求,毕竟保险公司自己要“保险”才有资格去卖保险。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共有6家,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是主要原因。华汇人寿、长生人寿、合众人寿、渤海人寿偿付能力综合评级为C,三峡人寿和北大方正偿付能力综合评级为D,其中完成股权转换注资的北大方正偿付能力充足率由负转正。其余公司中,弘康人寿未披露风险综合评级,信泰在风险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恢复风险综合评级的披露。复星联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逼近50%红线,增资已迫在眉睫。后记繁荣之下的风险化解还有13家未上市公司未披露信息除上市公司系统内的险企外,目前仍有13家保险公司“不响”,算上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再加上披露信息残缺不全者,行业内有约22家公司处于“病危”或者“重病”阶段。如是看,约有1/4的寿险公司处于生死“来去间”,只不过有的还活着,有的已经插管等待转世掣签。回看针对的问题公司的ICU救治过程:从最初的新华到最近的信泰,保险保障基金七度出手,但“力道”似乎一次比一次“弱”。从安邦之后的风险处置方式来看,保险保障基金也已不再“包转世”。毕竟在风险化解的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风险,谁家孩子闯的祸谁负责,行业保障类基金不能成为“发款箱”。事实上和窟窿相比,各种基金也确实当不了“发款箱”。经粗略统计,在披露相关信息的几家问题公司中,安邦以来保险保障基金“花”出去的钱近千亿。根据保险保障基金官方最新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3年的数据尚未更新),保险保障基金余额(汇算清缴前)2032.9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障基金1244.03亿元,占61.19%;人身保险保障基金788.95亿元,占38.81%。2023年加速处置华夏、天安和恒大,扶持信泰,又在788.95亿元的基础上再有消耗,考虑到后面亟待救援的公司,存有压力。伴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定调,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已成为下一步监管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今日保》的了解,已经有机构开始下调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价值率,令之新业务价值缩水;还有公司因之取消部分年终奖。这是否也从侧面解释了,明明很多基层机构、员工的年度任务看似完成,但绩效、年终奖不仅越来越少,且还面临着更快的优化、裁员、降薪。皆因看似辛苦内卷而来的业绩,可能最后在公司层面算账,都是亏损的坑。实际上,即使是2023年在经营业绩上的表面繁荣下,也是隐藏着难以想象的水分,费差损早已是行业的达摩克利特之剑,而且越发沉重。至于增额终身寿险的繁荣,新业务价值的看似提升,还存有假设端与实际走势间的遗祸?【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